

1、 海刺参(刺参科),地名灰参、灰刺参
一般体长20厘米,呈圆筒状,黄瓜型,横断面略呈四角形,体腹面平坦如脚掌,腹面朝地,管足沿腹面排列成不规则的三纵带,背面略隆起,巨大型圆锥状肉刺, 排列成4—6个不规则纵行。口在前端偏于腹面,口周围具有触手20个。海参的体表颜色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,一般背面为黄褐色或栗子黑色,腹面为黄褐色或赤 褐色,有的体表为绿色、紫褐色、灰白色、浅黑或浅灰色。参体肥壮、饱满、顺挺、肌肉厚实、肉刺挺拔鼓壮、体表无残迹,是我国的特有品种,品质好,为我国海 产八珍中的第一珍,种类有绿刺参、花刺参、虹刺参、梅花参。目前价值最高是属黄海、渤海的刺参,被称之为“参中之冠”。
2、 梅花参,海参纲中最大的一种,体长可达20公分—1米,背面肉刺很大,每3—11个肉刺基部相连呈花瓣状,故名梅花刺,也称凤梨刺,腹面平坦,管足小而 密,口稍偏于腹面,周围有20个触手,背面橙黄色或好橙红色,散布黄色和褐色斑点,腹面带赤色,触手黄色,带栖息于深3—10米而有少数海草的珊瑚砂底, 泄殖腔中常带有隐鱼共栖,布于西南太平洋。我国产于西沙群岛,个体大,品质上佳。
3、 绿刺参,以西沙群岛、海南岛南部及广西北海、洞洲岛等海域产量较多,一般体长30厘米,呈四方柱形,沿着身体的棱角各有两行交互排列的圆锥形肉刺,腹面管 足很多,排列成3个纵带,中央一带较宽,口大,稍偏于腹面,周围有触手20个,体浓绿色或黑绿色,肉刺顶端为橙黄或橙红色,触手基部灰白色,末端带灰黑 色,管足为灰黑色。
4、 石参(白石参、黄瓜参)分布于西沙群岛、海南岛海域,一般体长25—30厘米,略呈椭圆形,口偏于腹面,有触手20个,肛门偏于背面,周围有5个石灰质小 齿,背面隆起光滑,有稀疏的管足,腹面平坦,管足排列3纵带,中间一带较稀,排得较宽,体色变化较大,背面为黄褐色或紫褐色,并有许多灰白色不规则的横 斑,肛门周围灰白色,腹面颜色较浅。
5、 黑参(黑狗参、克参、乌狗参)西沙群岛和海南岛南部出产很多,体长20—30厘米,圆筒状,两端较细,口偏于腹面,周围有触手20个,背面疣小,呈管足状,散足不规则,腹面管足小而密集,排列不规则,体黑褐色或深褐色,管足末端为白色。
6、 白底靴参(赤瓜参、白底靴、靴参)分布西沙群岛及海南岛南部,广西北海沿海,体长35厘米,体后部常较粗壮,口大,偏于腹面,触手25—27个,背面隆 起,散里许多小疣,围绕各疣的基部有一白色环,体后部更为明显,腹面平坦,管足密集,体色变化较大,一般背面褐色,腹面颜色较浅。
7、 光参,也称“瓜参”,形似刺参。通常灰褐色,但也有暗褐、浓紫或黄白色的,体壁肉质,表面柔滑。口的周围有触手10个,栖于海中,可供食用。
8、 海棒槌,也称“海老鼠”,芋海参科,呈纺锤形,长约10厘米,有延长的尾状部,口周围有15个触手,无管足和肉刺,体壁薄,稍能透视其纵肌和内脏。体色灰褐或黄褐,潜居沿岸沙泥中,泄殖腔中常有巴豆蟹生活着,我国南北沿岸常见。
9、 海地瓜芋海参科,体形和体色像地瓜,故名。体呈纺锤形,长4—12厘米,前端较钝,有15个触手,后端有一明显的尾,体呈肉红色,体壁很薄,半透明,穴居 浅海泥沙中,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以及日本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等地浅海。识别海参好坏的“火眼金睛”地域不同,海参品质差异很大。
一般体长20厘米,呈圆筒状,黄瓜型,横断面略呈四角形,体腹面平坦如脚掌,腹面朝地,管足沿腹面排列成不规则的三纵带,背面略隆起,巨大型圆锥状肉刺, 排列成4—6个不规则纵行。口在前端偏于腹面,口周围具有触手20个。海参的体表颜色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,一般背面为黄褐色或栗子黑色,腹面为黄褐色或赤 褐色,有的体表为绿色、紫褐色、灰白色、浅黑或浅灰色。参体肥壮、饱满、顺挺、肌肉厚实、肉刺挺拔鼓壮、体表无残迹,是我国的特有品种,品质好,为我国海 产八珍中的第一珍,种类有绿刺参、花刺参、虹刺参、梅花参。目前价值最高是属黄海、渤海的刺参,被称之为“参中之冠”。
2、 梅花参,海参纲中最大的一种,体长可达20公分—1米,背面肉刺很大,每3—11个肉刺基部相连呈花瓣状,故名梅花刺,也称凤梨刺,腹面平坦,管足小而 密,口稍偏于腹面,周围有20个触手,背面橙黄色或好橙红色,散布黄色和褐色斑点,腹面带赤色,触手黄色,带栖息于深3—10米而有少数海草的珊瑚砂底, 泄殖腔中常带有隐鱼共栖,布于西南太平洋。我国产于西沙群岛,个体大,品质上佳。
3、 绿刺参,以西沙群岛、海南岛南部及广西北海、洞洲岛等海域产量较多,一般体长30厘米,呈四方柱形,沿着身体的棱角各有两行交互排列的圆锥形肉刺,腹面管 足很多,排列成3个纵带,中央一带较宽,口大,稍偏于腹面,周围有触手20个,体浓绿色或黑绿色,肉刺顶端为橙黄或橙红色,触手基部灰白色,末端带灰黑 色,管足为灰黑色。
4、 石参(白石参、黄瓜参)分布于西沙群岛、海南岛海域,一般体长25—30厘米,略呈椭圆形,口偏于腹面,有触手20个,肛门偏于背面,周围有5个石灰质小 齿,背面隆起光滑,有稀疏的管足,腹面平坦,管足排列3纵带,中间一带较稀,排得较宽,体色变化较大,背面为黄褐色或紫褐色,并有许多灰白色不规则的横 斑,肛门周围灰白色,腹面颜色较浅。
5、 黑参(黑狗参、克参、乌狗参)西沙群岛和海南岛南部出产很多,体长20—30厘米,圆筒状,两端较细,口偏于腹面,周围有触手20个,背面疣小,呈管足状,散足不规则,腹面管足小而密集,排列不规则,体黑褐色或深褐色,管足末端为白色。
6、 白底靴参(赤瓜参、白底靴、靴参)分布西沙群岛及海南岛南部,广西北海沿海,体长35厘米,体后部常较粗壮,口大,偏于腹面,触手25—27个,背面隆 起,散里许多小疣,围绕各疣的基部有一白色环,体后部更为明显,腹面平坦,管足密集,体色变化较大,一般背面褐色,腹面颜色较浅。
7、 光参,也称“瓜参”,形似刺参。通常灰褐色,但也有暗褐、浓紫或黄白色的,体壁肉质,表面柔滑。口的周围有触手10个,栖于海中,可供食用。
8、 海棒槌,也称“海老鼠”,芋海参科,呈纺锤形,长约10厘米,有延长的尾状部,口周围有15个触手,无管足和肉刺,体壁薄,稍能透视其纵肌和内脏。体色灰褐或黄褐,潜居沿岸沙泥中,泄殖腔中常有巴豆蟹生活着,我国南北沿岸常见。
9、 海地瓜芋海参科,体形和体色像地瓜,故名。体呈纺锤形,长4—12厘米,前端较钝,有15个触手,后端有一明显的尾,体呈肉红色,体壁很薄,半透明,穴居 浅海泥沙中,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以及日本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等地浅海。识别海参好坏的“火眼金睛”地域不同,海参品质差异很大。